经营者营业额评价;评价指标;噪音
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是现代公司制企業中一项要紧的管理会计活动,是企业对经营者勉励和约束机制中的基础环节和要紧内容。本文从国内企业的客观情况出发,对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系统中最为重点的要点——评价指标的选择做出探讨,得出应使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怎么样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了讲解。
伴随现代企业规范在国内企业中的打造,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要紧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勉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要紧内容,有效的营业额评价或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营业额评价系统中最为重点的构成要点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合不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的能否达成与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勉励和约束是不是有效。营业额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营业额评价指标体系也历程了非常长的进步阶段,因此本文拟就国内企业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1、企业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的水平需要
大家在选择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前,第一要明确哪种指标才是适合的,即合格的营业额评价指标应拥有什么样的水平需要。一般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有哪些用途包含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的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的达成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交流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起经营者为企业目的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如此有哪些用途,选择的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需要拥有以下的水平需要:
1、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策略关注点。当今,国内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判断式的管理很难保证自己的存活和进步,而需要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策略管理是国内企业的一种势必选择。在策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第一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的,在综合剖析所有内外部有关原因的基础上,拟定达到目的的策略,并且实行和控制整个策略的推行过程。经营者在策略管理中的要紧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营业额评价理应与策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营业额评价要紧要点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策略关注点,如此才能将满足利益有关者利益需要的企业策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有关者以策略目的的达成来获得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营业额。营业额评价指标是不是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营业额问题便是大家一般所说的营业额评价指标是不是存在“噪音”问题,假如指标不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营业额,则称这类指标存在“噪音”。通常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可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其次是因为企业经营成就总是受企业内外原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遭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原因的影响,并不可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的达成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非常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依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癖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量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需要评价指标要具备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实行者适合地讲解时才是有用的,很难理解的指标会致使错误的评价结论。其次需要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采集与指标体系本身具备可行性,如过于详细节会致使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的一项要紧原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方位的营业额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2、国内企业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营业额评价可以使用单一指标,因为经营者具备较大的营运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总是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使用具备综合性的重点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营业额,如收益、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备如此的综合性。使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因为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多少的缺点,这使得使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交流方面不可以借助指标间的相互补充用途。因此,使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需要,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健全和完善与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国内企业的客观情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合使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营业额。
第一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营业额评价指标所具备的所有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首要条件的,由于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就。而在国内,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总是会遭到不少企业不可控原因的影响,与企业实质经营营业额的关系甚弱,因此非常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营业额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强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第二从收益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营业额评价指标需要打造在企业外部市场健全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缘由在于:(1)只有完全角逐的商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价值指标可以真的反映经营者的营业额,这个时候以企业的经营成就来衡量经营者的营业额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减少经营者人为操纵收益指标的影响,降低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国内现在的实质状况是商品市场的角逐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与外部审计在保证收益指标客观公正方面有哪些用途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因而使用收益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致使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强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常见看重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收益,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本钱。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本钱,T为企业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本钱。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靠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本钱的计算,而在国内,上市企业的股票总是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本钱均是不一样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需要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的的权益资本本钱及其市场价值,除此之外资本市场进步的不完善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优惠扣。
综上所述,从国内企业现在所处的实质环境和自己的实质状况出发,笔者觉得无论使用何种单一指标均难以满足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的需要,相反,使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使用,借助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国内企业的现实选择。
3、国内企业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使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样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正是如此一种系统考虑营业额驱动原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营业额评价系统。笔者以为国内企业在构建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重点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使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营业额评价时,企业总是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合适合。最常见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一样的企业,其策略目的、对风险的避免程度、成长进步的阶段等总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营业额评价时应依据实质状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源于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不过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一般是会计指标,使用会计指标的缺点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收益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收益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进步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由于这类活动都会降低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将来进步却是有利的。而这类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可以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征便是高成长性及很多的研究开发成本的支出,若使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必然会导致对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使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去存在前面所剖析的因为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大概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觉得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营业额评价宜使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要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量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剖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讲,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的的选择及对企业进步策略的定位都很重点。假如经营者的决策视线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重视短期效益,或者避免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可以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进步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策略目的及角逐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个时候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有关性也愈加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营业额评价合适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营业额评价,处于进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使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进步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肯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使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使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使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用
现在国内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营业额评价时仍然常见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方法,财务指标所具备的种种局限性致使对经营者的营业额评价总是只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只看重短期而轻视长期营业额评价,只看重过去财务成就而轻视将来价值创造。长期遭到这种营业额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角逐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国内企业经营者营业额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与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探寻真的对达成企业策略与达成企业最后财务成就起到重点用途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类指标尽量量化,由于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相同种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营业额评价时同样应付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作源于己的选择。譬如:高新技术产业与处于进步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营业额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革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依据自己状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准配置合用。
参考文献:
[1] 李苹莉:《经营者营业额评价——利益有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张蕊:《企业策略经营营业额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 吕鹏:《平衡计分卡与国内企业营业额评价办法的改进》,《经济管理》,2002.13.
[4] 潘秀丽:《营业额衡量标准与管理职员报酬契约》,《会计研究》,2002.7.